产品视频
产品详情
联系方式
“行云流水追忆大洋决胜日,妙笔生花还原艨艟伟岸姿!”本号运营班自创立之初就立志于通过多种表现形式为读者诸君展示海洋军事文化的魅力,因此,本号现隆重推出“海事绘画”栏目,即优质海洋题材艺术画展示,主要题材为海战及舰船兵器,本次推出第二期——“日之丸下的东洋刺客”——二战日本舰队型驱逐舰彩绘赏析,希望我们大家喜欢!
以1926年完工的“睦月”号为起点,经十余年的持续发展,日本海军终于建立起了一支以鱼雷夜袭为主要攻击手段的现代化的驱逐舰部队,其在二战期间所装备的舰队型驱逐舰也一直是中外军事爱好者们争先研究的题材之一,各种著作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因此,笔者决定换一个角度,从大家都喜闻乐见的彩色绘画入手,尝试带给大家一篇另类但不失客观的日本舰队型驱逐舰解读。
特别解说:画作中描绘的是1941年7月位于汤加附近海域的“睦月”号,由于当时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因此能看见舰艏附近白色的数字30,这一个数字不是该舰的舷号,而是证明其隶属于第30驱逐队。“睦月”号的外观形象也被很好地描绘了出来,舰体前部的“井”字形甲板,沿中轴线布置的四座三年式单装舰炮,同样沿中心线布置的二座十二年式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带护盾,首次出现在日本驱逐舰上)都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值得一提的是,该舰当时正在试验一种迷彩涂装,这种涂装号称能够干扰敌方舰炮的瞄准,因而舰体上有着并不多见的迷彩色块,部分资料显示,这种在热带海域进行过测试的迷彩涂装最终在活跃于北太平洋战区的部分舰艇上完成了实装。
特别解说:画作中描绘的是正在与敌舰激烈对射的“吹雪”号(1942年状态),排水量达1680吨,装备有封闭式航海舰桥,三座127毫米双联装炮塔,航速达到37节的“吹雪”级驱逐舰一经问世便令各老牌海上强国惊愕不已,这级航速快、火力猛的舰队型驱逐舰几乎压倒了当时美英二国在役的全部级别,日本海军骄傲地将其命名特型,以示该级舰的特殊地位(强于各海上列强的同型军舰)。画作中对“吹雪”级包括勺形舰艏、三年式舰炮炮塔(A型)、封闭式航海舰桥及带护盾的三联装鱼雷发射管等突出特征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绘。
特别解说:画作中描绘的是位于所罗门前线年状态),也是本级舰中战果最大的一艘。其于1942年11月14日-15日夜间爆发的瓜达尔卡纳尔海战(第二夜)中单舰对抗4艘美军驱逐舰,取得了击沉2艘,重创1艘,击伤1艘的重大战果。“绫波”级较“吹雪”级在外观上最大的的不同就是采用了最大仰角可达75度的三年式舰炮炮塔(B型)和扩大化的舰桥。由于已确定进入战时,画作中的“绫波”号已经抹去了舰艏的驱逐队番号、舰体中部的假名及烟囱上的识别带。
特别解说:画作中描绘的是完成了防空强化工程之后的“响”号(1944年状态),“响”号属于“晓”级(特III型),也是本级舰中唯一挺过大战的一艘,有着“不死鸟”的绰号。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空中威胁,“响”号于1943-1944年多次接受了防空强化改装,将舰艉的二号炮塔拆除换装为二座九六式三联装防空机关炮,同时在舰桥前部也加装了机关炮平台,前桅中部的雷达平台上加装了喇叭状的二十二号对海搜索雷达,而后桅上则加装了“丰”字型的十三号对空搜索雷达,这二型雷达也是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舰队型驱逐舰的标准配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采用了新式锅炉,“晓”级的前烟囱相对细一些,这也是其区别于“绫波”级和“吹雪”级的主要特征之一。
特别解说:画作中描绘的是完工不久的“初春”号(1933年状态),从舰艏的背负式主炮,舰中部的背负式鱼雷发射管等处都能够正常的看到由于过分堆砌武装而产生的不平衡感。随着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的签订,日本海军企图通过继续研制特型一类的超级驱逐舰来克制太平洋上的主要对手的设想彻底破灭,但已经愈发极端的日本帝国并没放弃强化驱逐舰战力的努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海军于1931年制订的《第一次海军军备补充计划》中明白准确地提出了要在1400吨级的舰体上建造出航速、续航力及武备等主要指标基本等同于特型的新式驱逐舰的要求,这就是“初春”级诞生的大背景。可以说,“初春”级在标准排水量较特型少280吨的情况下还强行塞入与后者差不多的各种设备,这本身就是在巨大压力下产生的一种“赌博式”的尝试,留下了巨大的设计隐患。1934年3月发生的“友鹤事件”则彻底暴露出超重武装舰船的缺陷。
特别解说:画作中描绘的是开战初期并排停泊的“村雨”号及“夕立”号(1941年底状态),其中“夕立”号后来在所罗门海域大出风头,号称“所罗门的鬼神”。由于“友鹤事件”的影响,计划建造12艘的“初春”级在完工了6艘之后就被迫停止建造,设计的具体方案也被重新修订。这就是被称之为“初春”级扩大改良型的“白露”级的由来。相较于失败的“初春”级,本级舰依旧算得上是设计非常精妙的舰型。可以说,“白露”级为日本海军后续驱逐舰的设计建造打下了基础。本作对于“白露”级的武器配备考证非常准确,能够正常的看到舰体后部有二座火炮呈背靠背式配置,这是“白露”级在外观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特别解说:画作中描绘的是开战初期在海上航行的“朝潮”号(1942年初状态),由于是后视角度,因而能清楚地看见舰艉处的武器配备情况,包括水压式深弹投放台,大型扫雷具以及九四式深弹投射机和深弹再装填台。“朝潮”级作为日本海军新一代驱逐舰的开山之作,与此前已经大型化的特型有很多相似点,装备有同样强力的火炮及鱼雷兵器且充分吸取了“第四舰队事件”经验教训,舰体强度得到了特别加强,排水量较特型增加了300吨。大量使用了新技术的本级舰能够说是具备了相对完善的性能,成为了后续日系驱逐舰的样板之作。
特别解说:画作中描绘的是位于所罗门前线年状态),暗夜、照明弹、冲天的水柱构成了夜战的经典场景,画中的“舞风”号正打开探照灯照射敌舰,同时二座后主炮猛烈开火,炮口焰非常清晰,证明没用无烟火药,这在夜战中容易成为敌方的瞄准点。由于“朝潮”级在速度和续航能力上的不足无法让日趋膨胀的日本帝国海军感到满意,因此,军令部要求建造一级新式的舰队驱逐舰,在舰体尺寸上要与特型驱逐舰相同,配备的武备不能弱于特型,同时,航速与航续力要超过“朝潮”级驱逐舰。最终,经过折衷,新舰的公试排水量被要求不超过2500吨,最大航速可达35节,续航力达到5000海里/18节,武备不弱于特型,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理想型驱逐舰——“阳炎”级的最初方案。
特别解说:画作中描绘的是“天一号作战”时的“朝霜”号,侧后方的战列舰就是“大和”号,整幅画面给人一种萧杀之感,画中的“朝霜”号已经进行了对空强化工事,加装了雷达和为数不少的九六式单装25毫米机关炮,同时对机关炮位也施加了一定的防护,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夕云”级装备的是仰角达75度的D型主炮塔,因此没有和战争后期的多数日本驱逐舰一样拆除后部二号主炮塔。由于对所谓的“理想型驱逐舰”——“阳炎”级的部分性能不满意,日益疯狂的日本军令部要求在“阳炎”级的的基础上改良设计一级驱逐舰,即后来的“夕云”级。“夕云”级与“阳炎”级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不同:一是舰体尺寸不同(加长50厘米);二是舰艉水线附近的形态不同,改为拳头状使得高速航行下水流阻力减少;三是采用了新式的流线型舰桥;四是采用了大仰角的D型炮塔,同时,前主炮塔的安装的地方较“阳炎”级后移1.65米。
特别解说:画作中描绘的是正在进行对空战斗的“初月”号(1944年状态),画作中有数架美机已经被击中,其中1架是TBF鱼雷机,“初月”号的4座九八式100毫米高射炮塔炮管高昂护卫着不远处的1艘“翔鹤”级航母。值得一提的是,画作中的画中的“初月”号已完成了对空兵器强化工程,后部的九四式高射指挥装置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九六式三联装高射机关炮。与英美等海上列强一样,日本于二战爆发前同样开始注意到飞机对船舰的威胁,为满足舰队防空需求,日本海而开始着手研究具备较强防空火力的“防空直卫舰”。1938年的设计案初稿呈现的是不装备任何鱼雷发射管的新式舰艇,这引起了部分传统派的强烈不满,要求安装与甲型驱逐舰同等的鱼雷兵装。但如果要满足这种需求必然会大幅度增加舰船的排水量和建造成本,最后双方妥协,于修订案中规定加装一具四连装鱼雷发射管并配备再装填装置,标准排水量也相应得到了提高。这就是后来被称之为“乙型驱逐舰”的“秋月”级。
特别解说:画作中描绘的是在大洋上高速航行的”岛风“号,舰艏劈开的波浪证明其航速相当不俗,同时,能够正常的看到舰体中部配置的3座零式五联装鱼雷发射管,这也是本级舰最重要的武备。战前,日本海军获悉美军新型驱逐舰的航速已达到37节以上,而新型战列舰的航速也超过27节,相比之下阳炎级35节的航速明显不利,单轮8枚鱼雷的齐射能力在同期各国驱逐舰中也不算突出。为在预想的舰队决战中获得更强悍的鱼雷突击能力,日本海军要求设计一型高速重雷装驱逐舰,这就是丙型驱逐舰。该级舰的设计重心着眼于高航速和提升雷击能力,配置了新型锅炉,相比阳炎级提高了44%,航速达到40节。武备方面也非常夸张,配置了3座零式五联装鱼雷发射管,一次可齐射15枚鱼雷,堪称空前绝后,成为日式驱逐舰的“航速雷击双料王”。
官网
阿里店铺
阿里店铺
版权所有 开云体官网登录网页版账号
地址: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宁川东路96号 移动电话:13857621608 电话:0576-84757788 传真:0576-84736678